« 返回最新动态
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 大数据时代的经典力作
——聚焦森林资源管理创新系列报道之二
“这是一场革命,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,无论学术界、商界还是政府,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。”
——哈佛大学教授加里•金
一个相当于国家图书馆1/8的海量数据流,在国家林业局的主导下不断地生成、汇聚,以此为基础,一张立体、动态、可视的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建设成功。
鼠标轻点,在特定的计算机里,你可以立即查询到全国及省、地、县甚至落到山头地块的林地以及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。
有人称它为现代林业信息管理的经典力作。
有人评价它颠覆了林地管理的传统方式。
有人联想到它不断升级后在林业更广泛领域的应用……或将引领林业管理整体的升级。
科技织图,将林地管理置于可视化。
需求牵引,往往会形成最强劲的创新动力。
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令人振奋,全国森林面积达1.95亿公顷,人工林保存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……
然而,它只告诉了我国林业资源的众多数据,但这些资源到底都分布在哪?不同区域的资源质量又是如何?
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暴露的问题也令人警惕——清查5年间隔期内,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数字有所上升,形势十分严峻,但这些逆转的林地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?
特别是,《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提出坚决守住林地“红线”的要求,那么,保住“红线”需先要知道谁碰了“红线”,是否能科学地监测具体变化情况?
这些都呼唤着森林资源现代管理方式的出现。
“国家林业局成功绘制的全国林地‘一张图’,是林业有史以来可及时动态监测、及时决策的最全面、最细致、最先进的一张图。”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郝燕湘自豪地告诉《中国绿色时报》记者,“这张图的绘制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,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障碍,是林业自己的技术团队攻克难关建设成功的。”
始建于2010年10月并于去年底完成的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,是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,全国林地落界数据、二类调查资料,基础地理信息等多源数据集合,以林地界线为核心内容,构建的全国统一的林地资源管理系统。这一系统是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,投入5万余人,耗资10亿多元,采取遥感底图制作、林地落界、汇总建库3个主要步骤完成的。
底图制作,是实现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无逢拼接最关键的工作。资源司集中了国家和地方的技术力量160余人,处理了覆盖全国的4000多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,制作了20多万幅遥感底图。其中,抽调的多数技术人员都是从不懂开始,探索着一路走来,经培训、实战到熟练掌握,最终炼就一支除特殊行业外各行业都不具备的信息技术处理队伍。
林地落界,是构建林地“一张图”最艰巨的工作。由省、地、县林业调查队伍承担,对20多万幅遥感底图中凡与二类调查数据不一致的,逐一进行核实调查,最终逐块落实林地边界。全国共区划图斑6800多万个,调查数据3亿多组。
汇总建库,是构建林地“一张图”最核心的工作。对各省份林地落界成果进行检查验收、拼接处理、汇总建库,数据量达100TB,最终形成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数据库。
由此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建成,并开启了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走向全面数字化、信息化的征程。
“死图”变“活图”,精准化管理的关键一步。
为确保全国46.8亿亩林地“红线”安装一个“天眼”——建设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,这是我国林地管理迈向精准化管理的制胜“一招棋”。
怎样才能做到精准化?负责这项工作的技术人员在林地“一张图”系统中演示并讲解了这一过程——通过林地变更调查,将两期遥感影像叠加,就会准确地发现影像色彩发生变化的图斑,意味着同一地块林地发生了改变。这表明系统实现了林地监管的针对性,能够及时发现林地的非正常变化,分析原因,采取对策,从而实现源头监管、全覆盖监管、环节监管和精细监管的目的。
“它不单提高了林地动态监管的效率,更重要的,它将林业决策置于可视化的现实场景,通过系统汇总及分析,可使决策前置,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警。”记者被告之。
比如,通过林地年度变更调查,系统可统计出有多少数量的林地发生了变化,就可以推测全国林地利用是否超了“定额”、“红线”能否保住,可及时采取应对之策。
记者在系统中看到,“一张图”总揽了我国林地资源区域格局,可以从国家-省-市-县到地块不同范围直观查看全国有林地、疏林地、灌木林地、未成林造林地、宜林地等林地分布,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分布,也可以查看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分布,防护林、特用林、用材林等五大林种的分布;还可以查看不同权属的林地和森林分布。因此可监督和预警的范围较为宽泛。
但实际上,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在使用上还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,要发挥出全部设计作用,还须迈过几道坎。
首先,要让图“活”起来,解决“死图”变“活图”的问题。
“这是个关键环节,如果不解决林地和森林的数据更新,就失去了对比的基础、生命力和实用价值,这张图就会变成一张死图。”承担这一项目的有关人士解释说。
为此,国家林业局在建设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数据库的同时,就开始谋划林地“一张图”如何更新的问题,并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开展了林地变更调查试点工作,2012年完成了4个省级单位和33个县级单位的林地变更调查,2013年正在进行10个省级单位和52个县级单位的林地变更调查。调查的主旨是将林地和森林转入转出的变化地块更新到林地“一张图”上。
“为什么不同时全面开展林地变更调查?那岂不是让‘一张图’可以更快地发挥作用吗?”
记者的疑问“牵”出了“另一道坎”,那就是经费的局限。
“目前,所能申请到的经费只能是在局部地区开展更新工作,但是我们要求不开展全省更新的省份,每省至少开展2个县的调查数据更新,我们计划在3年内实现全国范围的林地年度更新调查,并建立每两年更新一次全国林地‘一张图’的制度。”资源司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无论怎样,有了林地“一张图”,《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》提出的“及时掌握林地变化状况、实现年度林地出数”的目标可期。
单兵试水后,离形成矩阵有多远?
目前,林地“一张图”都能开展哪些数据应用和服务开发,其前景如何?
据了解,2012年林地变更调查的省级、县级试点,共计311个县级单位已经开展几个重点方向的成果分析:营造林情况、森林采伐情况、占用征收情况、毁林开垦情况、林地面积变化情况、公益林建设情况等。
经林地“一张图”的数据检索、统计、分析,产生的一些成果引起了国家林业局领导的高度重视。
如通过对311个试点县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统计进行推算,全国林地的“定额”使用有突破的危险。说明非法占用林地的问题凸显,有撞“红线”的可能,当引起高度警惕。
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的数据管理与服务机制也正在逐步建立,为国家林业局各业务司局提供数据支撑服务,将推进在森林经营、工程建设、森林防火等业务上的应用。
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评价说,这是现代林业的一个重大突破,对提升林业发展水平意义重大。
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在林地管理的单兵试水后,离形成应用的矩阵有多远?
有专家推断,如果在此基础上叠加森林、湿地、荒漠化土地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专项监督信息,或搭建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、国有林场以及病虫害防治、森林防火等各种政务管理信息,那么,林地“一张图”或将演化出“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”、“林业政务一张图”……将推动整个林业管理方式的重大革新。
这或将成为行业创新背景下“华丽转型”的一个重头戏。
全国林地“一张图”推广应用的大幕已开启,中国林业在大数据时代的历史大戏会不会好戏连台?我们拭目以待。